第四节 温疫类温病常见证型
1.卫气同病 (增损双解散)
1.邪炽阳明 (白虎汤、大承气汤)
2.邪遏膜原 (达原饮)
3.清浊相干 (燃照汤)
4.疫困脾土 (胃苓汤、五苓散平胃散)
5.邪郁三焦 (甘露消毒丹、神犀丹)
气血两燔 (清瘟败毒饮)
1.正气欲脱 (生脉散、大定风珠、通脉四逆汤、参附汤)
2.正衰邪恋 (吴氏三甲散)
第四节 温疫类温病常见证型
【证候特点】
发热恶寒,无汗或有汗,头痛项强,肢体酸痛,口渴唇焦,恶心呕吐,腹胀便结,或见精神不振、嗜睡,或烦躁不安,舌边尖红,苔微黄或黄燥,脉浮数或洪数。
【辨析】
疫邪由里外达,或由表人里,在表与卫气相争,卫遏营郁,则发热恶寒;卫气受抑,腠理开闭失常,则有汗或无汗;疫邪攻窜头身,气机郁阻,可见头痛项强,肢体酸痛;疫热伤津,可见口渴,唇焦;扰及心神,可见烦躁。部分患者可见邪气内扰胃肠,升降失常则恶心呕吐,内结肠腑,则腹胀便结。舌边尖红,苔微黄或黄燥,脉浮数或洪数为卫气同病之象。
【治法】
透表清里
【方药】
增损双解散(《伤寒瘟疫条辨》)
白僵蚕酒炒三钱、全蝉蜕十二枚、广姜黄七分、防风一钱、薄荷叶一钱、荆芥穗一钱、当归一钱、白芍一钱、黄连一钱、连翘去心,一钱、栀子一钱、黄芩二钱、桔梗二钱、石膏六钱、滑石三钱、甘草一钱、大黄酒浸,二钱、芒硝二钱
方以荆芥穗、防风、薄荷叶、蝉蜕等透邪外出,黄连、黄芩、连翘、栀子、姜黄、桔梗等清热解毒,僵蚕、白芍、当归养血舒筋,预防痉厥之变。石膏清胃热,滑石清下焦热,调胃承气汤以攻下泄热,使疫毒内外分解,前后分消。
【临床应用】
热象较甚可去当归,头痛者可加菊花、钩藤,呕吐甚者加竹茹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
此证因于疫邪扰乱在表之气机,出现恶寒发热、头项强痛、肢体酸痛等症状,须注意与温邪上受的卫表证相区别。疫邪致病除上述卫表症状外,常伴有口渴唇焦、腹胀便结等气分症状。在治疗上,疫邪致病则采用表里两解之法,而卫表证则主以辛凉清解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温病总计十五方。轻则清之,神解散、清化汤、芳香饮、大小清凉散、大小复苏饮、增损三黄石膏汤八方;重则泻之,增损大柴胡汤、增损双解散、加味凉膈散、加味六一顺气汤、增损普济消毒饮、解毒承气汤六方。而升降散,其总方也,轻重皆可酌用”(《伤寒瘟疫条辨·医方辨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结核性胸膜炎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见上述证候者,可运用增损双解散加减治疗。
【证候特点】
壮热,汗出,口大渴,舌苔黄燥,脉洪数。或身热烦渴,午后热甚,鼻如烟煤,腹满硬痛,通舌变黑起刺。
【辨析】
疫毒燔炽阳明气分,故见发热口渴,苔黄诸症。疫毒瘀结成实,腑气不通,致腹满硬痛。鼻如烟煤,通舌变黑,提示病情严重,有消亡阴液之势。
【治法】
清热生津或急下存阴。
【方药】
白虎汤、大承气汤。
白虎汤(《伤寒论》)
见温热类温病常见证型肺胃热盛证。
大承气汤(《伤寒论》)
大黄四两、厚朴半斤、枳实五枚、芒硝三合
方中大黄味苦性寒,泻热通便,荡涤肠胃;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,并能软坚润燥;积滞内阻,则腑气不通,用枳实、厚朴行气散结,消痞除满,并助硝、黄荡涤积滞之力。
【临床应用】
如阳明气分热邪散漫而未成里结者,可选用白虎汤加减:兼见口渴唇焦等阴伤者,可合生地、麦冬、玄参等甘寒生津之品;热扰心神而谵语者,可加水牛角、连翘、竹叶心、黄连等清心宁神;阳明热盛引动肝风出现手足抽搐者,可加水牛角、羚羊角、钩藤、菊花等以凉肝息风,此即犀羚白虎汤(《感症辑要·卷四》)。阳明热结于里,发热腹满便秘,口干唇燥,舌苔薄黄而干,脉细数,乃阳明热结阴亏,可加玄参、麦冬、生地,去厚朴、枳实滋阴攻下,此即增液承气汤。
【注意事项】
温疫此证须注意与一般温热此证相区别,此起病急,病情较一般温热为重。且疫邪常以阳明为缠绵之所,余邪未尽者,邪气复聚致此证反复发作,故可反复用此清泻之剂,直至疫邪被完全清除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仲景大柴胡以下,立三承气,多与少与,自有轻重之殊。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,应下之证,见下无结粪,以为下之早,或以为不应下之证,误投下药,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,非专为结粪而设也。必俟其结粪,血液为热所搏,变症迭起,是犹养虎遗患,医之咎也”(《温疫论·注意逐邪勿拘结粪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治疗川崎病见阳明气分热盛者,可以白虎汤加减。流行性乙型脑炎见热结旁流之象者,可以承气汤法治之。阳明热盛引动肝风出现手足抽搐者,可加水牛角、羚羊角、钩藤、菊花等以凉肝息风。
【证候特点】
初始憎寒而后发热,后但热不寒,昼夜发热,日哺益甚,头疼身痛,脉不浮不沉而数,舌苔白厚腻如积粉,舌质红绛。
【辨析】
湿热疫初起,虽显寒热、头身疼痛,然其脉不浮不沉,说明邪不在表,又未深入,而是疫毒郁遏表里分界之膜原;加之舌苔浊腻白厚如积粉,脉数,舌质红绛,与伤寒初起明显不同,乃湿热疫疠秽浊之邪遏阻膜原之象。寒热,头身疼痛,为膜原之邪浮越之势。
【治法】
疏利化浊,透达膜原。
【方药】
达原饮(见温热类温病)。
【临床应用】
秽浊内盛,选加藿香、苍术、菖蒲、六一散等辟秽化浊渗泄之品。疫毒游溢诸经,当随经引用,以助升泄;溢于少阳,胁痛、呕而口苦加柴胡;溢于太阳,腰背项痛加羌活;溢于阳明,目痛鼻干加葛根。本方偏于温燥,用后苔减,病势有变,随即斟味酌量,甚或更方。若舌苔转黄,心腹痞满,可加大黄下之。疫毒传脾,胶闭大肠,宜枳实导滞汤加减(《重订通俗伤寒论·六经方药》)。
【注意事项】
此证须注意与湿热阻滞中焦相区别,疫邪阻遏膜原,多表现出寒热、头身疼痛、脉不浮不沉、苔白厚腻如积粉半表半里之症状,而湿热阻滞中焦则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为主,多见纳呆、呕恶、腹胀等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温疫初起,先憎寒而后发热,日后但热而不憎寒也。初得之二三日,其脉不浮不沉而数,昼夜发热日晡益盛,头疼身痛。其时邪在夹脊之前,肠胃之后。头疼身痛,此邪热浮越于经,不可认为伤寒表症,辄用麻黄桂枝之类,强发其汗。此邪不在经,汗之徒伤表气,热亦不减。又不可下,此邪不在里,下之徒伤胃气,其渴愈甚。宜达原饮”(《温疫论·温疫初起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流感、病毒性脑炎等病见上述证候者,可运用达原饮加减治疗。如治疗流感,邪在太阳加羌活,在阳明加葛根,腹胀、便秘加大黄。治疗病毒性脑炎,热重于湿,可加生石膏、金银花;热伤津液不显,可去知母、芍药;湿气不重,可去草果;恶心呕吐,可加陈皮、竹茹、半夏;肢倦嗜睡,可加滑石、薏苡仁。
【证候特点】
发热较重,即见暴吐暴泻,甚则呕吐如喷,吐出酸腐物,夹有食物残渣,泻下物热臭,呈黄水样,甚如米泔水,头身疼痛,烦渴,脘痞,腹中绞痛阵作,小便黄赤灼热,舌苔黄腻,脉濡数;甚或转筋,肢冷腹痛,目陷,脉伏。
【辨析】
邪阻中焦,脾胃受伤,升降失常,即作暴吐暴泻;腐熟运化失司,则吐出物夹有食物残渣;下迫大肠,则泻下物呈黄水样并带有黏液和泡沫;发热乃疫毒所为,头身疼痛系湿热秽浊郁滞;疫毒壅滞胃肠,气机郁阻而脘痞,腹中绞痛时作;心烦口渴,小便黄赤灼热,舌苔黄腻,脉濡数,为疫病已趋化热伤津之势。若津伤严重则会出现转筋,阴损及阳则肢冷腹痛,目陷脉伏等,均为正气严重耗伤之象。
【治法】
芳香化浊,分利逐邪。
【方药】
燃照汤(《随息居重订霍乱论》)
飞滑石四钱、香豉炒三钱、焦栀二钱、黄芩酒炒、省头草各一钱五分、制厚朴制、半夏各一钱
入水去滓,研人白蔻仁八分,温服。苔腻而厚者,去白蔻加草果仁一钱,煎服。
方以黄芩、山栀、滑石清热解毒利湿;佩兰、半夏、厚朴、白蔻仁、豆豉芳香辟秽化浊,本方对吐利较甚者用之颇佳。
【临床应用】
如脘闷较甚,汤药难进,可先服玉枢丹。苔腻而厚浊者,加草果仁少许。脘痞,干呕较甚,重用厚朴、白豆蔻,酌加竹茹;热甚者,可用甘露消毒丹或白虎汤、竹叶石膏汤加减;兼夹食滞者,可选神曲、焦山楂;小便短少,加通草、车前草;手足厥冷,腹痛自汗,口渴,口唇指甲青紫,小便黄赤,六脉俱伏,为热深厥深,真热假寒,应加用生石膏、竹叶、天花粉,清热生津,补益气阴。若发热,腹中绞痛,欲吐不得吐,欲泻不得泻,乃湿热秽浊疫毒闭阻中焦,俗称“干霍乱”宜解毒辟秽芳香开闭,可予玉枢丹、行军散之类。
【注意事项】
此证须与中焦湿热出现吐泻相区别,其急暴程度、吐泻物之臭秽等症状均非中焦湿热者所可比,且此证除吐泻之外,腹部绞痛为其特有症状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霍乱之候,其来也暴疾,腹中痛,扰乱不安。有吐泻交作,有吐而不泻,泻而不吐,有不得吐,又不得泻,则邪有上下浅深之分,而总以得吐为愈。邪有人必有出,盐汤探吐,上妙法门,然后调其胃气可也。盖霍乱每伤于胃,虽风寒暑湿四气相乘,而中必先虚,故邪人焉。至饮食失和,秽浊触感者尤多。胃气一伤,清浊相干,邪不去则正不安,所以攻邪尤要于扶正也。即至肢冷脉伏,转筋声哑,亦必驱邪至尽。盖邪去则正安,非比他证养正而邪自除也,所以当其发时,不可用米饮,先哲谆谆戒之,岂无谓哉。观于干霍乱,上不得吐,下不得泻,亦因邪不能出,所以为剧,治者益可思其故也”(《随息居重订霍乱论》引《医彻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霍乱、轮状病毒感染等病见上述证候者,可运用燃照汤加减治疗。脘痞,干呕较甚,可重用厚朴、白豆蔻,加竹茹;小便短少,可加通草、车前草等;兼夹食滞者,可选神曲、焦山楂;热甚者,可合甘露消毒丹或白虎汤加减。
【证候特点】
大多起病缓慢,胁肋胀痛,脘痞腹胀,纳谷不馨,口不渴,身重乏力,便溏,或有发热,头痛,恶心呕吐,苔白腻。
【辨析】
湿热秽浊入从口鼻,与素蕴脾湿相结,内外相引,困遏脾土,脾病及胃,水谷运化失司,气机升降失常,故脘痞腹胀,纳谷不馨,口不渴,身重乏力,便溏,或恶心呕吐;脾湿过盛,木不疏土,经气遏抑不利故胁肋胀痛;发热乃疫毒所致,头痛系浊邪上扰清窍;苔白腻乃尚未化热之象。
【治法】
解毒辟秽,运脾渗利。
【方药】
胃苓汤(《世医得效方》)。
五苓散平胃散
上二药合和,苏子、乌梅煎汤送下,未效,加木香、缩砂、白术、丁香煎服。
方中苍术与厚朴相须为用,具有较强的化浊解毒作用;五苓散渗湿于下;陈皮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,理气和中。
【临床应用】
兼热象者,去桂枝加黄柏、茵陈、赤芍等;腻苔滑润,脉沉弱,为中阳素虚,可加干姜、制附子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
此证须注意辨别湿邪与热邪之轻重,湿重者多脘痞腹胀、身重等太阴脾之症状,热重者多发热、头痛、小溲黄等症状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喻氏云:湿温一证,即藏疫疠在内,一人受之则为湿温,一方受之则为疫疠”(《湿热病篇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伤寒、急性菌痢等病见上述证候者,可运用胃苓汤加减治疗。脘痞,干呕较甚,可加白豆蔻、藿香、竹茹;兼夹食滞者,可选神曲、炒麦芽;热甚者,可合黄芩汤加减。
【证候特点】
身大热,烦躁,胸腹闷胀,呕吐,大便秘结,小便黄赤,黄疸迅速加深,舌质红绛,苔黄腻或干燥,脉滑数,甚则神昏谵语,抽搐,便血,溺短赤等。
【辨析】
疫毒热盛故身热,热扰心神故烦躁;浊邪壅郁,三焦升降失司,故胸腹闷胀,呕恶,便结;热伤津液,故小便黄赤;疫毒深伏,失于清利,毒瘀互结,致使黄疽迅速加深;红绛舌,黄腻或干燥苔,滑数脉,提示气分之邪未尽,有深入营血之势;邪毒内陷厥阴,则神昏谵语、抽搐;疫毒化火,深入营血,迫血妄行,可见便血等。
【治法】
解毒逐邪,凉血护阴,清心开窍。
【方药】
甘露消毒丹、神犀丹。
甘露消毒丹(《温热经纬》)
方见本章湿热蕴毒证。
神犀丹(《温热经纬》)
乌犀角尖磨汁(水牛角代)、石菖蒲、黄芩各六两、真怀、生地冷水洗净,津透,捣绞汁银花各一斤。如有鲜者,捣汁用者尤良粪清连翘各十两板蓝根九两,无则以飞净青黛代之香豉八两元参七两花粉紫草各四两
方中水牛角、生地、玄参、天花粉凉血护阴;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粪清、板蓝根清热解毒;香豉、石菖蒲宣泄秽浊,防其浊邪上蒙;紫草凉血止血。心烦,尿赤去黄芩,加黄连、栀子引导疫毒下行。
【临床应用】
若高热持续,出血发斑,加牛黄、焦栀子、丹皮,合紫草以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。烦躁,时有谵语,加郁金合菖蒲,痰瘀同治,开心窍以防内陷。湿重者,加淡竹叶、茵陈;若大便秘结者,加生大黄、玄明粉。
【注意事项】
此证须注意区分湿热与热毒的轻重,疫邪扰乱三焦,湿热重者以三焦闭郁为主,热毒重者则以扰乱上焦之心神为主,治法之区别,当详辨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《六元正纪》:五运分布,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征,火旺天乃渐温。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,土旺地乃渐湿。湿温蒸腾,更加烈日之暑,铄石流金,人在气交之中,口鼻吸受其气,留而不去,乃成湿温疫疠之病,而为发热倦怠,胸闷腹胀,肢酸咽肿,斑疹身黄,颐肿口渴,溺赤便闭,吐泻疟痢,淋浊疮肿等证”(《温热经纬·方论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手足口病、流感等病见上述证候者,可运用以上方药加减治疗。
【证候特点】
身大热,头痛如劈,两目昏瞀,或狂躁谵妄,口干咽痛,腰如被杖,骨节烦疼,或惊厥抽搐,或吐衄发斑,舌绛苔焦或生芒刺,脉浮大而数或沉数,或六脉沉细而数。
【辨析】
疫毒攻窜太阳、阳明则头痛如劈,两目昏瞀;游溢肾经故腰如被杖,骨节烦疼;疫疠热毒蒸腾,燔灼阳明,上千清窍则口干咽痛;热扰神明,故狂躁谵妄;苔焦起刺为耗津之象;毒火引动肝风,可伴惊厥抽搐;舌绛,吐衄发斑乃深入营血之征;其脉浮大系疫毒游溢,沉数者为疫毒郁闭较深,若六脉沉细而数,则属疫毒夹秽浊郁伏深重。
【治法】
解毒清泄,凉血护阴。
【方药】
清瘟败毒饮(《疫疹一得》)。
方见温热类温病。
【临床应用】
临证上见斑疹色青紫,紧束有根,加紫草、红花、归尾以通络行瘀。斑疹外出不快,兼见腹满胀痛,大便秘结,合调胃承气法,祛气分之壅,通血分之滞。津伤而筋肉抽动,去桔梗之开肺,轻则加菊花、龙胆草凉肝泻肝,重则加入羚羊角、钩藤凉肝息风。斑疹显露,神昏谵语,选加“三宝”以清心开窍。若高热持续,出血发斑,加牛黄、焦栀子、丹皮,合紫草以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。若烦躁,时有谵语,加郁金、菖蒲,痰瘀同治,开心窍以防内陷。若神昏抽搐,为内陷厥阴,“须用牛黄丸、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”。
【注意事项】
此证气血同病,常以阴液耗伤为重,临床运用时当注意石膏的用量,初起即当用重剂清气生津,及至热气渐退而减少用量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疫疹之脉,未有不数者,有浮大而数者,有沉细而数者,有不浮不沉而数者,有按之若隐若现者,此《灵枢》所谓阳毒伏匿之象也。诊其脉,即知其病之吉凶,浮大而数者,其毒发扬,一经表热,病自霍然。沉细而数者,其毒已深,大剂清解,犹易扑灭。至于若隐若现,或全伏者,其毒重矣,其症险矣”(《疫疹一得·论疫疹之脉不宜表下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流行性出血热、登革热、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见上述证候者,可运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。若兼见腹满胀痛,大便秘结,可合调胃承气法。斑疹色青紫,紧束有根,加紫草、红花、归尾以通络行瘀。津伤而筋肉抽动,去桔梗之开肺,轻则加菊花、龙胆草凉肝泻肝,重则加入羚羊角、钩藤凉肝息风。可同时静脉点滴双黄连注射液、炎琥宁等增强解毒功效。
【证候特点】
吐泻不止,目眶凹陷,指纹皱瘪,面色白,呼吸短促,声嘶,疲软无力,心烦,口渴引饮,尿少或尿闭,舌质干红,脉细数;或恶寒蜷卧,精神萎靡,呼吸微弱,语声低怯,汗出身凉,四肢厥冷,舌质淡白,脉沉细,甚则细微欲绝。
【辨析】
吐泻不止,目眶凹陷,指纹皱瘪,面色白,呼吸短促,声嘶,疲软无力,心烦,口渴引饮,尿少或尿闭,舌质干红,脉细数等为亡阴之证。其中清浊相混则吐泻不止;目眶凹陷,指纹皱瘪,声嘶,尿少尿闭,属阴液大伤征象;面色白,呼吸短促,疲软无力为气随液脱;烦渴,舌干红,脉细数乃津液耗竭,水不制火所致。恶寒蜷卧,精神萎靡,呼吸微弱,语声低怯,汗出身凉,四肢厥冷,舌质淡白,脉沉细,甚则脉细微欲绝等为亡阳之证。其中恶寒蜷卧,精神萎靡,呼吸微弱,语声低怯,四肢厥冷,舌淡,脉沉细为元气大伤;汗出身凉,脉微细欲绝,已显阴阳分离危象。
【治法】
亡阴须益气养阴,生津救逆;亡阳则益气固脱,回阳救逆。
【方药】
生脉散、大定风珠、通脉四逆汤、参附汤。
生脉散(《医学启源》)
方见温热类温病。
大定风珠(《温病条辨》)
方见温热类温病。
通脉四逆汤(《伤寒论》)
炙甘草二两,炙附子大者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干姜三两,强人可四两
参附汤(《正体类要》)
人参(另炖)熟附子
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、附子,大辛大热,速破阴寒,急回浮越之阳;参附汤以人参大补元气,附子温肾以潜真元,大温大补,具有益气、回阳、固脱之效,两者均宜救治亡阳之证,服后脉出者为奏效。
【临床应用】
生脉散有敛阴固脱之效,侧重上焦;大定风珠适宜真阴耗竭,时时欲脱之证,主治下焦,二者均可用于亡阴之证。如疲软无力明显,酌加西洋参、白芍益气护阴。声嘶加诃子固肾开音。呕吐甚者,增人竹沥、竹茹、半夏。腹泻明显,加入五味子、乌梅。呼吸急促入五味子、鹅管石。尿少尿闭为阴液大伤,忌用淡渗,当用麦冬、生地、玄参滋补阴液;元阳亏损,兼有面赤烦躁为虚阳上浮,仿白通汤之意,加葱白以驱阴通阳。下利不止,面赤,干呕烦躁,厥逆无脉为阴盛格阳,仿白通加猪胆汁之意,以咸寒苦降之品反佐于温阳药中,防其格拒热药,腹痛甚者,加白芍和阴、缓急止痛。大汗不止者,增山萸肉。呕吐剧烈者,人生姜。下利,四肢厥逆,脉微欲绝,病势危重者,重用干姜。下利而忽自止,肢厥怕冷,脉微,属阴液内竭,宜四逆汤,重用人参,益阴回阳救逆。
【注意事项】
此证极其危重,临床当灵活以艾灸,或配合选用生脉、参附注射液等静脉缓慢注射或静脉滴注,以固脱为急务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热邪久羁,吸烁真阴,或因误表,或因妄攻,神倦瘛疲,脉气虚弱,舌绛苔少,时时欲脱者,大定风珠主之”(《温病条辨·下焦篇·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》16条)。
【临床发挥】
流行性乙型脑炎、流行性出血热、非典型肺炎等病后期见上述证候者,可运用上述方剂加减治疗。气阴两虚者,可静脉点滴生脉注射液;阳气虚脱者,可静脉点滴参附注射液。
【证候特点】
身热,口不渴,默默不语,神识不清,或胁下刺痛,或肢体时疼,脉数。
【辨析】
身热,脉数为毒火并郁;毒陷夹瘀,阻滞络脉,则胁下刺痛,或肢疼时作;损及阴阳,气血不畅,神失所养,故默默不语,神识不清。
【治法】
扶正祛邪。
【方药】
吴氏三甲散(《温疫论》)
鳖甲龟甲各一钱,并用酥炙黄为末,如无酥,各以醋炙代之川山甲五分,土炒黄为末蝉退五分,洗净,炙干僵蚕五分,白硬者切,生用牡蛎五分,煅为末䗪虫三个,干者锤碎,鲜者捣烂和酒少许,取汁人汤药同服,其渣入诸药同煎白芍药七分,酒炒当归五分甘草三分方中以鳖甲、龟甲、穿山甲三昧为主,滋阴行瘀;僵蚕、蝉蜕擅人厥阴,透邪通络止痉;白芍、当归、土鳖虫和营活血;甘草和中。
【临床应用】
如若夹杂宿疾,当治新病为主,兼治旧病,随证加减:若素有郁痰者,加贝母;有老痰者,加瓜蒌霜;有咽干作痒者,加天花粉、知母;素有内伤瘀滞者,倍用土鳖虫,或加桃仁。
【注意事项】
此证邪气与气血交混,须注意正虚与余邪的轻重,于透邪与顾护正气之间平衡,使邪气由阴分透出为原则,不宜咸寒滋阴以敛邪,也不宜甘温益气以伤阴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凡人向有他病框赢,或久疟,或内伤瘀血,或吐血、便血、咳血,男子遗精白浊、精气枯竭,女子崩漏带下、血枯经闭之类,以致肌肉消烁,邪火独存,故脉数也。此际稍感疫气,谷食暴绝,胸膈痞闷,身疼发热,彻夜不寐。指为原病加重,认以绝谷为脾虚,以身痛为血虚,以不寐为神虚,遂投参、术、归、地、茯苓、枣仁之类,愈进愈危。以疫法治之,热减得睡,谷食稍进,但数脉不去,肢体时疼,胸椎刺痛,过期不愈……盖但知其伏邪已溃,表里分传,里证虽除,不知正气衰微,不能托出表邪,留而不去,因与血脉合而为一,结为痼疾也……夫痼疾者,所谓客邪胶固于血脉,主客交浑,最难得解,且愈久愈固。治法当乘其大肉未消,真元未败,急用三甲散,多有得生者”(《温疫论·主客交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流行性出血热、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后期见上述证候者,可运用上述方剂加减治疗。痴呆、失语、四肢瘫痪者,可合补阳还五汤。余热未清、痴呆、昏睡者,可合青蒿鳖甲汤加苏合香丸。肢体强直、手足挛急者,可加大活络丹等。
学习小结:
温热类温病由温热类病邪引起,其所致疾病主要包括风温、春温、暑温、秋燥,主要以人体卫、气、营、血的功能失调和精血物质的损害为病理基础。邪热亢盛和阴津损伤是温热类温病病变过程中邪正相争之主要矛盾,故治疗以清热养阴为两大法则。临证当根据病程的长短、病位的浅深、邪热的多寡、阴津的沛乏、兼变之有无,确定清热与养阴的主次轻重及具体运用。湿热类温病由湿热邪气引起。主要包括湿温、伏暑。证候多以脾胃为中心,湿邪阻遏气机自始至终。湿热郁蒸为主要病机。辨证以湿热所致上中下焦病位以及湿阻气、湿热偏重偏轻辨证为主,治疗以分消湿热为要,参用辛温、苦温、苦寒、淡渗诸法合理遣方用药,力求做到清热不碍湿,祛湿不助热,而同时照顾到阴津盛衰。温毒类温病是由温毒病邪所引起的,主要包括大头瘟、烂喉痧等。证候以温邪攻冲走窜和蕴结壅滞的特点,可见到局部红肿热痛,甚至溃烂,或发斑疹。治疗以疏风透邪,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。视其病位和邪正相争情况,灵活选用疏风透邪,兼以解毒消肿,或径直以清热解毒为主等,若伴咽痛糜烂、肌肤丹痧密布,则需苦寒泄热解毒,凉营退疹。后期肺胃阴津耗伤,治以清营养阴。温疫类温病是由疠气引起的,主要包括温热疫、暑热疫和湿热疫。温热疫因感受温热疠气之邪,怫热于里,充斥表里三焦。治疗以升散清泻,逐邪解毒为主,再视其轻重缓急、病变部位和邪气兼夹不同,加减侧重治疗。温热疫后期,气阴两伤,主以益气养阴。湿热疫是由湿热疠气引起的急性热病,初起疠气遏伏膜原,治宜疏利透达。疠气溃离膜原,传变人里,依其病候,随证变法,视其邪之可解处,逐邪为主,兼顾气阴。暑热疫是阴感受暑热疠气而起,病发急暴,传变迅速,其治疗总的原则是优选针对暑热疠气的药物,迅速祛除疠气,扭转病情,以清解阳明胃热、接触疫毒为主。暑热疫后期,邪去正伤,当以清除余邪,恢复气液为治。
(吴智兵 刘光华 冯全生)
复习思考题
1.如何区别应用银翘散和桑菊饮?
2.加减复脉汤是如何加减的?适用于什么证型?
3.吴鞠通提出的白虎汤“四禁”是什么?临床上应如何理解应用?
4.温热类温病有“动风发痉”表现的常见证型及其临床表现和治法是什么?
5.如何区别应用温病“三宝”?
6.如何区别运用黄连阿胶汤、大定风珠、青蒿鳖甲汤?
7.如何区别运用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?
8.如何鉴别湿阻膜原证和湿热郁阻少阳证?其治法方药分别是什么?
9.湿热酿痰,蒙蔽清窍证的临床表现、治法和方药是什么?
10.东垣清暑益气汤和王氏清暑益气汤的组成及功效、主治有何不同?
11.湿热类温病内陷心营证与温热类温病内陷心营证的证候表现、病理机制、治疗方法有何差别?
12.温毒类温病的常见证型有哪些?其证治如何?
13.吴鞠通治疗大头瘟:“普济消毒饮去柴胡、升麻主之,初起一、二日再芩、连,三、四日加之佳”,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?
14.温疫类温病的常见证型有哪些?其证治如何?
15.如何理解湿热疫邪遏膜原达原饮或加羌活,或加柴胡,或加葛根法?
相关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