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节 温毒类温病常见证型
1.风热毒邪犯卫 (葱豉桔梗汤、如意金黄散)
2.温热毒邪犯卫 (清咽栀豉汤、玉钥匙)
1.毒壅肺胃 (普济消毒饮、三黄二香散)
2.毒炽肺胃,邪壅肠腑 (通圣消毒散、三黄二香散)
3.温热毒邪壅于气分 (余氏清心凉膈散、锡类散)
1.毒燔气营(血) (凉营清气汤、珠黄散)
1.胃阴耗伤 (七鲜育阴汤)
2.余毒伤阴 (清咽养营汤)
第三节 温毒类温病常见证型
【证候特点】
恶寒发热,热势不甚,无汗或少汗,头痛,头面红肿,全身酸楚,目赤,咽痛,口渴,舌苔薄黄,脉浮数。
【辨析】
邪毒犯则恶寒发热,全身酸楚,无汗或少汗;热毒郁肺,上壅则头痛,目赤,咽痛;邪热津伤则口渴;热毒上攻头面则红肿;苔薄黄、脉浮数为毒侵肺卫之征。
【治法】
疏风透表,解毒利咽。
【方药】
葱豉桔梗汤、如意金黄散。
葱豉桔梗汤(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)
鲜葱白三枚至五枚、淡豆豉三至五钱、苦桔梗一钱半、薄荷一钱至一钱半、焦山栀二钱至三钱、连翘一钱半至二钱、甘草六分至八分、淡竹叶少许
方以葱白通阳散表;豆豉、薄荷,疏风透邪;山栀、连翘清热解毒;桔梗、甘草宣肺利咽。
如意金黄散(《外科正宗》又名金黄散)(外敷)
天花粉十斤、黄柏、大黄、姜黄、白芷各五斤、厚朴、陈皮、甘草、苍术、天南星各二斤
为细末,随证调敷。凡遇红赤肿痛,发热未成脓者,及夏月时俱用茶清同蜜调敷。
方以天花粉、黄柏、大黄清热泻火解毒;姜黄、白芷,活血疏风止痛;南星、厚朴、陈皮、甘草、苍术行气化痰。
【临床应用】
临证时常加入蝉蜕、牛蒡子、银花、大青叶,以增疏风透热解毒之力。口渴明显者,可加人生地、玄参,以清热生津利咽解毒。若咽阻喉痛者,可加紫金锭二粒磨冲。
【注意事项】
风热时毒侵犯肺卫,治以疏风透表、宣肺利咽。临床需注意忌用辛温助热发汗,慎用苦寒清热太过,凝涩气血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初觉憎寒壮热体重,次传头面肿甚,目不能开,上喘,咽喉不利,舌干口燥,俗云大头伤寒,染之多不救”(《古今医案按·大头瘟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颜面丹毒、化脓性腮腺炎、急性扁桃体炎、疱疹病毒感染等热毒犯于头面部的肿毒疾病可参考本证辨治。
【证候特点】
初起憎寒发热,继则壮热烦渴,咽喉红肿疼痛,甚或溃烂,肌肤丹痧隐隐,或有珠状突起,苔白干,脉浮数。
【辨析】
邪犯肌表,卫阳受郁则憎寒发热;毒侵肺胃,热攻咽喉,则咽喉红肿疼痛,甚则糜烂;热毒偏盛,迫及营分,走窜血络则丹痧隐约;壮热烦渴,舌红脉数,为气分热毒偏盛之征。
【治法】
透表泄热,清咽解毒,凉营透疹。
【方药】
清咽栀豉汤、玉钥匙。
清咽栀豉汤(《疫喉浅论》)
生山栀三钱、香豆豉三钱、金银花三钱、苏薄荷一钱、牛蒡子三钱、粉甘草一钱、蝉衣八分、白僵蚕二钱、乌犀角八分(磨汁)(水牛角代)、连翘壳三钱、苦桔梗一钱五分、马勃一钱五分、芦根一两、灯心二十支、竹叶一钱
水二钟,煎八分服。
方以豆豉、薄荷、牛蒡、蝉衣辛凉透表,疏散热毒;银花、连翘、山栀泄热解毒;马勃僵蚕、桔梗、甘草开结利咽;犀角(水牛角)凉营解毒;芦根护阴生津,灯心草、竹叶清心导热下行。
玉钥匙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)(外敷)
焰硝一两半、硼砂半两、脑子(冰片)一字、白僵蚕一分
上为末,研匀,以竹管吹半钱许人喉中。
方中焰硝软坚散结解毒,硼砂清热化痰,冰片开结散郁,清热止痛防腐,白僵蚕祛风散结。共奏清热退肿之功,适于喉痧初起,咽喉红肿尚未糜烂者。
【临床应用】
若表郁较重者,可酌加葱白、薄荷等以辛散表邪;若咽喉肿痛明显者,可酌加青果、土牛膝根等清热利咽。
【注意事项】
忌用辛温升散之品强责其汗,以免助热伤阴而加重病情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治疫喉之关键,惟在善取其汗,有汗则生,无汗则死”(《疫喉浅论·疫喉痧论治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猩红热,或某些出疹性疾病初起阶段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治。
【证候特点】
壮热口渴,烦躁不安,头面掀肿疼痛,咽喉疼痛加剧,舌红苔黄,脉数实。
【辨析】
热毒炽盛,充斥肺胃则壮热口渴,烦躁不安,咽喉疼痛加剧;风热时毒上窜,壅阻气血则头面掀赤肿痛;舌红苔黄,脉数实,为里热炽盛之征象。
【治法】
清热解毒,疏风消肿。
【方药】
普济消毒饮、三黄二香散。
普济消毒饮(《东垣试效方》)
黄芩、黄连各半两、橘红、玄参、生甘草各二钱、连翘、牛蒡子、板兰根、马勃各一钱、白僵蚕(炒)、升麻各七分、柴胡、桔梗各二钱
方以黄芩、黄连苦寒清热解毒;薄荷、连翘、牛蒡子、僵蚕辛凉透热;连翘、板蓝根、马勃解毒消肿止痛;玄参、甘草、桔梗清利咽喉;陈皮理气疏壅;升麻、柴胡升散疏透,开发郁火。
三黄二香散(《温病条辨》)(外敷)
黄连一两、黄柏一两、生大黄一两、乳香五钱、没药五钱
研极细末,初用细茶汁调敷,继用香油调敷。
方以黄连、黄柏、生大黄苦寒泻火解毒;乳香、没药活血散瘀、消肿止痛。
【临床应用】
若邪毒偏盛,头面红肿明显,可加夏枯草、菊花等以清疏热毒;头面肿胀紫赤者,加丹皮、桃仁、紫草以凉血通络;如兼腑实便秘者,可加生大黄通腑泄热,导火毒下行。
【注意事项】
热毒炽盛,充斥肺胃,主用寒凉清解之法。但应注意不可过于寒凉,应予苦寒中酌加理气活血疏透之品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温毒咽痛喉肿、耳前后肿、颊肿,面正赤,或喉不痛,但外肿,甚则耳聋,俗名大头瘟、虾蟆温者,普济消毒饮去柴胡、升麻主之,初起一二日,再去芩、连,三、四日加之佳……其方之妙,妙在以凉膈散为主,而加化清气之马勃、僵蚕、银花,得轻可去实之妙;再加玄参、牛蒡、板蓝根,败毒而利肺气,补肾水以上济邪火;去柴胡、升麻者,以升腾飞越太过之病,不当再用升也……去黄芩、黄连者,芩连里药也,病初起未至中焦,不得先用里药,故犯中焦也” (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·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》18条)。
【临床发挥】
颜面丹毒、流行性腮腺炎、化脓性腮腺炎、急性扁桃体炎、疱疹病毒感染等热毒犯于头面部的肿毒疾病可参考本证辨治。
【证候特点】
身热如焚,气粗而促,烦躁口渴,咽痛,目赤,头面及两耳上下前后掀赤肿痛,大便秘结,小便热赤短少,舌赤苔黄,脉数。
【辨析】
肺热壅盛则身热气粗而喘;胃热津伤则烦热口渴,小溲热赤短少;毒壅肠腑则大便秘结;热毒上攻头面则头面掀赤肿痛,咽痛,目赤;舌赤苔黄,脉数为热毒炽盛之象。
【治法】
清透热毒,攻下泄热。
【方药】
通圣消毒散、三黄二香散。
通圣消毒散(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)
荆介、防风、川芎、白芷各一钱、银花、连翘、牛蒡、薄荷、焦栀、滑石各二钱、风化硝酒炒、生锦纹、苦桔梗、生甘草各五分、犀角一钱(水牛角代)、大青叶五钱、鲜葱白三枚、淡豆豉四钱、活水芦笋二两、鲜紫背、浮萍三钱
用蜡雪水煎汤代水,重则日服二剂,夜服一剂,药须开水略煎。
方以薄荷、防风、葱白、豆豉、白芷、浮萍、桔梗透泄肺胃蕴热;栀子、大青叶、银花、连翘、牛蒡子清解肺胃热毒;滑石、芦根导热毒随小便而出;大黄、芒硝通腑泄热;犀角清营凉血解毒。
三黄二香散(方见前)
【临床应用】
若渴甚者,加花粉、麦冬生津止渴;咽喉疼痛较重者,加玄参、马勃、僵蚕、射干清热利咽;头面肿胀紫赤者,加丹皮、紫草、桃仁等凉血通络;面上燎疱宛如火烫,痛不可忍,或破溃流水者,酌加黄连、石膏、紫草、紫花地丁、土茯苓、薏仁清热除湿解毒。
【注意事项】
《丹溪心法》提到对本病“切勿用降药”,因病在高巅之上,误用降药可能引邪深入,反增治疗难度,故本证邪壅肠腑见大便秘结之症时,用通下之品应注意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夫大头病者,是阳明邪热太甚,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。多在少阳,或在阳明,或传太阳,视其肿势在何部分,随经取之。湿热为肿,木盛为痛。此邪见于头,多在两耳前后先出,皆主其病也。治之大不宜药速,速则过其病所,谓上热未除,中寒复生,必伤人命”(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·大头论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颜面丹毒、流行性腮腺炎的某些病程阶段与本证有相似之处,可参照本证进行辨治。
【证候特点】
壮热,口渴,烦躁,咽喉红肿糜烂,肌肤丹痧显露,舌红赤有珠,苔黄燥,脉洪数。
【辨析】
气分热盛,故见壮热烦渴;热毒壅结,膜败肉腐,则见咽喉红肿糜烂;热毒内窜血络,则肌肤丹痧显露;舌红赤有珠、苔黄燥,脉洪数为气分热毒炽盛的征象。
【治法】
清气解毒,利咽退疹。
【方药】
余氏清心凉膈散、锡类散。
余氏清心凉膈散(《温热经纬》)
连翘三钱、黄芩(酒炒)三钱、山栀三钱、薄荷一钱、石膏六钱、桔梗一钱、甘草一钱、竹叶七片
方以连翘、黄芩、山栀、竹叶清泄气分邪热;薄荷、桔梗轻宣上焦气机;生石膏大清气分之炽热。
锡类散(引《金匮翼》,又名烂喉痧方)
象牙屑三分(焙)、珍珠三分(制)、青黛六分(飞)、冰片三厘、壁钱二十枚(用泥壁上者)、西牛黄五厘、焙指甲五厘 以少许吹于患处,以清热解毒,去腐生肌。
【临床应用】
若大便秘结者,酌加大黄釜底抽薪,泄火解毒;若邪热结于颈项,肿痛坚硬者,酌加川贝、蒲公英、赤芍以化痰活血软坚;丹痧较重者加丹皮、生地凉营解毒。
【注意事项】
因病已离表,辛透之品不宜再用。若用辛散开透之方,则火愈炽,肿势方增,腐亦滋蔓,以致滴水下咽,痛如刀割,炎势燎原,杀人最暴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疫喉痧治法全重乎清也,而始终法程不离乎清透、清化、清凉攻下、清热育阴之旨也”(《疫喉浅论·疫喉痧论治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西医学所述猩红热持续性高热、咽峡炎及明显的弥漫性红疹阶段可参考本证进行辨证论治。
【证候特点】
咽喉红肿糜烂,甚则气道阻塞,声哑气急,丹痧密布,红晕如斑,赤紫成片,壮热,汗多,口渴,烦躁,舌绛干燥,遍起芒刺,状如杨梅,脉细数。
【辨析】
气分热盛,则见壮热,汗多,口渴,烦躁等;血热炽盛,则见丹痧密布,红晕如斑;热灼营阴,则舌绛干燥,遍起芒刺,状如杨梅,脉细数;热毒化火,上攻咽喉,则咽喉红肿糜烂白膜,甚至阻塞气道。
【治法】
清气凉营,解毒救阴。
【方药】
凉营清气汤、珠黄散。
凉营清气汤(《丁甘仁医案·喉痧证治概要》)
犀角尖五分(水牛角代)(磨冲)、 鲜石斛八钱、黑山栀二钱、牡丹皮二钱、鲜生地八钱、薄荷叶八分、川雅连五分、京赤芍二钱、京玄参三钱、生石膏八钱、生甘草八分、连翘壳三钱、鲜竹叶三十张、茅芦根各一两(去节心)、金汁一两(冲)
方以栀子、薄荷、连翘壳、川连、生石膏清透气分邪热;玄参、石斛、竹叶、芦根、茅根甘寒生津;犀角、丹皮、生地、赤芍、金汁凉血解毒。
珠黄散(《全国中成药处方集》天津方)
珍珠、牛黄各一两共研极细粉,每用少许,吹于咽喉患处。功能清热解毒止痛。治咽喉红肿,单双乳蛾,溃烂疼痛。
【临床应用】
若痰多加竹沥冲服,或用珠黄散每日服二分以清热化痰;咽喉肿痛腐烂,加服六神丸以清热解毒;若兼热毒内陷心包,症见灼热昏谵,遍身紫赤,肢凉脉沉等,加服安宫牛黄丸、紫雪丹以清心开窍;若见丹痧突然隐没,神志昏愦,肢体厥冷,全身汗出,气息微弱,脉沉伏等,属内闭外脱之证,宜先用参附龙牡汤救逆固脱,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,若闭脱之证得以缓解而热毒复盛,再用上方治疗。
【注意事项】
本证较重,易发展为内陷心包,甚至内闭外脱之证,注意察痧、视喉、观神、切脉判断病势的发展,防止逆证出现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闷痧之证,最为凶恶,咽喉腐溃,汤饮难受,壮热神烦,遍身紫赤,颗粒无分,肢凉脉伏,舌苔灰白,垢腻满布,面青目瞪,口紧流涎,指甲色青,胸满气粗,搐搦谵语,自利溲短”(《疫喉浅论·疫喉痧论治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猩红热并发皮疹,可参照本证进行辨证论治。
2.邪陷心包,内闭外脱(证治方药及临床应用参见温热类温病证治之内闭外脱)
【注意事项】
神昏谵语,乃时毒内陷心包之象,喉痧重险之候,须急予清心开窍。此时尤须注意正气存亡,倘正气不支,邪毒内陷,必成内闭外脱之势。若时毒内闭心包,气阴丽虚者,应急予清心开窍,益气敛阴;若时毒内闭心包与阳气外脱并见者,应急予清心开窍,回阳救逆。稍有迟疑,尤恐不治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疫毒直干肺脏,而喉烂气秽,甚者直陷心包,而神昏不救,瞬息之间,命遂天殂,毒气传染,枉死甚众”(《疫痧革·辨论疫邪所由来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猩红热的特殊临床类型出现神志症状,如中毒性心肌炎、中毒性肝炎或中毒性休克时可参考本证进行辨证论治。
【证候特点】
身热已退,头面红肿消失,口渴欲饮,不欲食,咽干,目干涩,唇干红,舌红少津,无苔或少苔,脉细微数。
【辨析】
肺胃热毒已解,则热退,面赤红肿消失。胃津耗伤,故口渴欲饮;胃阴不足,则不欲饮食;胃阴耗伤,阴津不能上荣,则咽干,目涩,唇干红等,舌干少津、无苔或少苔,脉细数为胃阴耗损之征。
【治法】
滋养胃阴。
【方药】
七鲜育阴汤(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)
鲜生地五钱、鲜石斛四钱、鲜茅根五钱、鲜稻穗二支、鲜雅梨汁、鲜蔗汁各两瓢(冲、)鲜枇杷叶(去毛炒香)三钱
方以生地、石斛、茅根、梨汁、蔗汁甘寒生津,滋养胃液;鲜稻穗养胃气;枇杷叶和降胃气。
【临床应用】
余热未净者,加竹叶、桑叶清透余邪;胃阴耗伤较甚者,加北沙参、麦冬滋养胃阴,可加少量砂仁振奋胃气,取阳生阴长之意。
【注意事项】
风热时毒引起的大头瘟恢复期可见本证,治疗的重点在于甘寒滋养胃阴,用药主以清润,但应避免滋腻,有碍胃气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上焦宣化,热毒尚盛,便结溺涩者,继与解毒承气汤,三焦分消以逐毒。毒去热减,终与清燥养营汤,加鲜茅根(一两)、西洋参(二钱),清养气液以善后。若少厥并受,时毒大盛,风火交煽,痉厥兼臻者,速与羚角钩藤汤,加犀角汁(二瓢)、金汁(二两)、童便(一杯、冲)、紫雪(五分至八分),泻火息风以消毒,继以七鲜育阴汤,清滋津液以善后”(《通俗伤寒论·大头伤寒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腮腺炎、急性扁桃体炎、疱疹病毒感染等热毒犯于咽喉或头面部的疾病,恢复期见口燥咽干不欲食之证者,可参考本证辨治。
【证候特点】
咽喉腐烂渐减,但仍疼痛,壮热已除,午后仍低热,口干唇燥,皮肤干燥脱屑,舌红而干,脉象细数。
【辨析】
邪毒已减,故壮热消退;余毒未净,肺胃阴液未复,故见午后低热持续,及咽喉轻度糜烂等;口干唇燥,皮肤干燥、脱屑系肺胃阴伤所致;脉细数,舌红而干等,均属阴津耗损征象。
【治法】
滋阴生津,兼清余热。
【方药】
清咽养营汤(《疫喉浅论》)
西洋参三钱、大生地三钱、抱木、茯神三钱、大麦冬三钱、大白芍二钱、嘉定花粉四钱、天门冬二钱、拣玄参四钱、肥知母三钱、炙甘草一钱
水四钟,煎六分,兑蔗浆一钟温服。
方以西洋参、天冬、麦冬、生地、玄参甘寒养阴,复以白芍、甘草酸甘化阴;知母、花粉清泄余热并兼滋养阴液;茯神宁心安神。
【临床应用】
若低热、咽痛等余毒较重时,可加青蒿、银花等清热解毒、透泄邪热;若兼腰痛、尿血,为阴伤动血,可加女贞子、旱莲草、白茅根、小蓟等以凉血止血;若四肢酸痛,甚至关节难于屈伸者,可加丝瓜络、川牛膝、赤芍、桃仁等以化瘀通络。
【注意事项】
时毒邪气虽已大减,但尚有余邪,且阴液大耗,故其治疗,应当邪正两顾,尤须注意除邪务尽,以免死灰复燃,或遗毒另滋他患。
【文献摘录】
“疫痧火毒未清,以致遗毒,遗毒发于项间、腮畔及喉外四肢为重。痧邪甚者乃遗毒,遗毒之证,不可轻视也。遗毒而烂喉不减,饮食不增,身热不止者,俱难治”(《疫痧草·遗毒》)。
【临床发挥】
猩红热恢复期余毒未尽,咽喉疼痛,或慢性咽炎、扁桃体炎等证属阴虚有热者可参照本证进行辨证论治。